
懷幫會(huì )館位于禹州城區西北隅山西會(huì )館東側,坐北向南,占地1公頃(15畝)。始建于清同治十年(1871年)三月,至同治十三年(1874年)六月落成。館址南北長(cháng)120米,東西寬78米,館區面積9360平方米。在會(huì )館圍墻以?xún)?,由影壁、山門(mén)、戲樓、鐘樓、鼓樓、東西配房、拜殿及拜臺構成一處布局規整、巍峨壯觀(guān)的古建筑群。影壁以各型青磚砌成,橫長(cháng)18米,頂部為仿木結構的九脊八坡屋頂,橫列于會(huì )館前方。影壁后方10米處是山門(mén)兼作戲樓兩用的建筑物,底部為南向、面闊五間、明柱重檐的會(huì )館山門(mén),上部是北向、面闊三間的戲樓,戲樓頂部是九脊八坡歇山頂、綠黃琉璃瓦覆蓋的單檐建筑。從戲樓中線(xiàn)向北20米,東西兩側各有面闊五間的雙層樓房。沿中軸線(xiàn)后行,拾階而上,越過(guò)拜臺進(jìn)入拜殿和大殿。
拜臺前,一對乳白色的石獅分立兩側。拜殿面闊五間,單檐,檐下鑲嵌透花人物及鳥(niǎo)獸圖案,有“商旅入城”、“商士賢隱”等故事,雕刻玲瓏別致,是一組古代雕刻藝術(shù)珍品。拜殿和大殿作勾連搭式,面闊五間,進(jìn)深三間;單檐懸山前出廊為孔雀藍琉璃瓦頂,檐下施斗拱,枋上高浮雕為龍、鷹及山水、花卉圖案,殿內遍施彩繪。大殿前次間上檐,雕刻有金色卷發(fā)男、女頭像和一些西洋建筑的風(fēng)景畫(huà),畫(huà)意為禹州與南洋諸國進(jìn)行中藥材貿易交流的情景。大殿全部以紅、黃、綠彩釉琉璃瓦蓋頂,木結構斗拱,浮雕精湛,形象生動(dòng),其勢宏偉,建筑藝術(shù)上雄居禹州諸會(huì )館之首,素有“十三幫一大片,比不上懷幫一座殿”之美譽(yù)?!皯褞蜁?huì )館”是新中國成立后禹縣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之一。1958年7月被定為“許昌市文物保護單位”。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為“省級文物保護單位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