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朗真寺
朗真寺,在山南地區曲松縣境內,位于縣駐地以西的下江鄉朗真村,海拔4000米。寺廟建在村內東南面的河流高臺地上,其東、南皆臨崖壁,南側為江扎普久河。
朗真寺,在噶舉派時(shí)期是雅隆地區的一座重要寺院,始建于13世紀后半葉至14世紀初。噶瑪噶舉派第四世-乳必多杰(1340~1383)曾任過(guò)該寺住持。17世紀第五世0(阿旺·羅桑嘉)時(shí)期,改宗格魯派。由吉·尊丹益西任寺院堪布,當時(shí)有僧侶60~70人,與拉薩三大寺(指哲蚌寺、色拉寺、甘丹寺)保持著(zhù)密切的關(guān)系,屬極盛時(shí)期。吉·尊丹益西死后,該寺日漸衰落。約在19世紀后期,該寺住持由來(lái)自康·密亞地方(今昌都地區)的格桑達吉擔任,其后有格桑群培、阿旺羅桑卻吉堅贊-轉世傳承,后歸拉加里法王(西-史上獨立的地方割據勢力,其先祖為葉蕃王室后裔鄂松的嫡系)統轄,成為拉加里王所轄九座寺廟中最后一座歸順?lè )ㄍ醯乃略骸?/p>
朗真寺,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。主要建筑包括杜康大殿、0神殿(貢康)、扎廈(僧舍)及廚房等。其建筑分為兩個(gè)時(shí)期:早期建筑始于噶舉派時(shí)期,位于杜康大殿西北面,現已坍毀,僅存殘垣斷壁;晚期建筑媽于第五世0時(shí)期,即為現存的杜康大殿、貢康等。
杜康大殿位于寺廟建筑群東部,坐東朝西,建吉·尊丹益西-時(shí)代,后經(jīng)多次修葺。大殿為二層平頂式建筑,底層包括門(mén)廊、大殿(-堂)、佛殿等。門(mén)廓位于大殿側邊,有柱2根,立柱為八面棱形柱體,向上收分;面闊9米、時(shí)深2米,面積為18平方米。-堂面積約327平方米(長(cháng)17.4米,寬13.6米),面闊7間進(jìn)深7間(各有柱6根),殿內有柱30根,為方形柱體,向上收分,平面呈網(wǎng)格狀排列,柱距2×2.4米,中央2柱直達二層,高側天窗,殿內遍繪壁畫(huà):北壁東端繪有馬頭明王、天神常醒等4尊密宗0神像,西端繪有該寺0神剛尊巴、多吉杰布及恰那多杰的化身像等;東壁中段繪有以釋迦牟尼為主尊的坐像,周?chē)L有八大羅漢,兩端則分別繪有四臂0神像;南壁繪有無(wú)量壽佛及宗喀巴轉世傳承系統的高僧-肖像;西壁中段為環(huán)侍主尊釋迦牟尼的八大羅漢,兩側分別繪有班丹拉姆0神及轉世輪回圖等。-堂天窗的南、北壁上繪有兩幅壁畫(huà),面積3平方米,其北壁中間繪有第五世0像,右側為格魯派歷代高僧,左側繪有一身著(zhù)蒙古官縣的人像,似為固始汗,其左上方繪有白度母像;南壁主尊為無(wú)量光佛,其側為“西方凈土變”:描繪出西方極樂(lè )世界重樓疊軒、池水凈蓮的場(chǎng)景,另一側繪有格魯派歷代高僧,屬近代作品。
0神殿(貢康)拉于大殿西北側,為一層平頂式建筑。分內、外兩間:外間6柱,面積30平方米,四壁以黑底繪出各種依怙神像,用紅、黃色線(xiàn)條勾繪形象;內間2柱,面積10平方米,從置有各類(lèi)宗教服裝及面具等。
朗真寺珍藏的文物有明宣德年間鑄造的銅鈸一對、石雕佛像3尊以及大威德13尊唐卡等甚為珍貴。